首页 > 最新动态 > 大师亮技:巧用切角拿弯与引干带枝塑罗汉松
最新动态
大师亮技:巧用切角拿弯与引干带枝塑罗汉松
2025-06-196
文:黄柱荣、李建 图:李建、CP
文章来源:《中国盆景赏石》2024-12#
大湾区盆景艺术文化节暨广东省盆景协会会员精品展开幕当天,根据组委会部署,我与其他四组同仁参加了盆景创作表演,这是一次充满挑战与乐趣的经历,我不仅提升了盆景技艺,还深刻体会到了艺术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黄柱荣与创作素材合影

本组的表演任务由黄柱荣领队,在同为彭门(中国盆景艺术大师彭盛材)弟子的彭永恩、陈裕昌、黄志等师弟的协助下,尝试利用切角拿弯 , 引干带枝蓄爪等方法,利用罗汉松树种具有很高的可塑性,将一棵原为直立生长的罗汉松树桩一次性创作成悬崖形态岭南盆景。现将创作过程整辑成文,与广大树友分享、交流。

脱盆

原桩材是一棵直立生长的罗汉松中型桩材,也经过了简单的修剪和蓄育,依稀呈现出大飘枝、结顶枝等岭南盆景元素。根据桩材主干特点和枝托分布的实际情况,拟将原桩直立生长的型格创作成为悬崖型盆景。
在造型创作前,先把树桩换盆,定植,并根据造型构思确定树桩的倾斜角度固定。无论是配盆,还是盆土植料的选择和搭配,以及枝干的初步修剪、叶片的摆放,都力求做到精准。

换盆,定植

拿弯,是盆景造型创作的快车道。拿弯的方式有多种,本次创作根据树种特性、树桩形态和造型构思,选择以“切内角拿弯”方式为主。因为罗汉松树种的愈伤能力特别强,所以同时在景树上进行多处的切内角拿弯也是安全可行的,是有经验支撑的。

在树桩主干上需要拿弯的位置,用锯子切削一个三角形的口子

切削后,该位置主干仅剩一点树皮、木质部组织相连,约占主干横截面的五分之四,使主干在该位置有了向内收缩、拿弯的空间。然后,在该切口中锯削增加空间,各位协作的人员听从指挥,托、扶该枝干整体往指定方向缓慢运动,使该三角形切口缓慢收缩,趋向吻合。操锯手也在此过程中不停地(小幅度)拉锯切削,修正切口,使拿弯作业位置严丝密缝,基本吻合。

固定

通过拿弯作业 ,第一个切口切削吻合后,用锂电钻将多枚 “六角头钻尾自钻丝” 以倾斜的角度拧入枝干,使之固定——这个方式用建筑装模工人的行话说叫“针紧”。

继续处理下一个切口

接着,根据造型构思和要求,继续做下一个切口的切削、拿弯、固定工作,步步为营,循序渐进,直至达到造型构思需要的弯度要求。
至此,主干部分已按照造型构思要求完成拿弯作业。下一步是将原桩的大飘枝、结顶枝等枝托,重新“赋能”“演变”成目前这盆海底捞月式的悬崖盆景的“抱盆”主脉和次脉,切削、拿弯、蟠扎,一切都为了完成造型创作构思而服务。

用木方加固关键着力点,用锡箔包贴切口拿弯的位置

有些枝条位于关键着力点,需要用木方加固,有切口拿弯的位置要用锡箔包贴,防水、防晒、防菌。用铝线把景树“抱盆”主脉的枝走方向和次脉枝条的伸展角度蟠扎好。
最后,铺贴苔藓,美化盆面,清洁,贴上题名标注:“游龙戏水”,缴交功课。

完成品“游龙戏水”

这次创作能利用截干蓄枝原理让岭南盆景一次性成型,让我更加深入了解了盆景艺术的魅力。盆景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文化追求。此外,我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创作过程中我们相互学习、鼓励,默契配合,克服困难。这种团队精神让我感受到了创作乐趣,也让我更加珍惜与同伴们的友谊。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努力、不断进步,为盆景艺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创作前后对比图
最后,感谢广东省盆景协会和组委会搭建平台,同时感谢李建老师提供摄影图片及宝贵的点评!
点评

15、点评  李建(广东岭南盆景艺术家,广东省盆景协会专家委员委员).JPG

李建

广东岭南盆景艺术家,广东省盆景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讲求截干蓄枝、逐级收尖、过渡自然的岭南盆景造型创作,不能简单地像其他省份盆景老师创作松柏类盆景那样,通过删减和蟠扎等方式,一次成形——岭南盆景造型创作之后,还要在漫长的蓄育过程中加以养护、调整,甚至还要根据桩材的生长发展情况,再进行二次、三次、四次……的小幅创作,最后才能达到造型构思的初衷。

(以杂木类树种见长的)岭南盆景现场造型创作表演难以一步到位,也难以将造型设计的效果直观地向观众和读者展现。这是一个困扰岭南盆景人多年的难题。近年来,岭南盆景人通过不懈努力和探索,摸索出钉设假枝托,辅画设计构思图等方式,较有效地解决这个难题——这种方式,逐渐出现在省级和国家级的造型示范表演、考评现场,并越来越多地被行内所接受。

拿弯造曲

黄柱荣老师领队的彭门弟子团队,在这次成功的创作表演中,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可谓天助岭南有罗汉(松)。他们利用罗汉松树种愈伤能力特别强的习性,同时在景树上进行多处的切内角拿弯作业,是安全可行的,也是有成功的经验支撑的。

在本次创作表演中,彭门弟子团队通过换盆重植、拿弯造曲等技术手段,创造性地将直立生长的桩材“硬生生地拗下来”,一次性改作成为(孤峰秃顶)海底捞月式的悬崖盆景,改作效果有截干蓄枝的韵味,与原桩树反差很大,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广大树友也很有启发。

赏析示意图

如图中的红线所示,是为景树的主脉伸展走向,主干跌宕、横展颇有长节与短节交替,硬角与软角交互的韵律感,枝托分布合理,“抱盆”主脉的枝走方向飘逸,配盆相宜,题名贴切,景衬题名,相得益彰。主脉伸展红线所示,右下角位置,为主干与“抱盆”主脉的枝条结合部,这个位置形成一个难得的硬角(锐角),是改作效果最大的亮点。

技击教练告诉我们:肘部,是人体力量最大、最健壮的部位;岭南盆景人也会告诉我们:“踭位(粤语方言,意为肘曲)”是盆景造型中最有力度的曲折变化。

黄柱荣与主持人交流造型创作构思,与现场观众互动,接受提问、解答

岭南盆景人常说的“踭位”,又称为起踭、打踭、死曲、硬角(有别于“软角”),是指盆景造型中小于或接近九十度的锐角变化,契合当前盆景时尚。盆景作品中,能有几个起踭的曲位,增加转折变化的力度,是当代岭南盆景人孜孜以求的造型效果。

但是,切内角拿弯法的优点是较容易操作,切口吻合,利于生长愈合等;缺点是每一道切口能达到的拿弯角度不大,也很难达到角度硬朗的拿弯效果等。

观摩彭门弟子团队本次造型创作效果,以上的问题依然存在。但创作人员巧妙地利用摄影的透视原理,通过多处、多次、多角度的拿弯作业,组合而成的效果,在景树的最佳观赏面上,达到了一些硬角效果。

还有一个细节值得大家留意:景盆右侧,排列着很多造型创作时从树干上掏出来的楔子,可窥斑见豹。

切割下来的楔子

本次创作表演效果不足之处,就是细枝末节的蟠扎不够精细。岭南盆景人创作时为了景树能够迅速恢复生长,在合适的位置多留一些枝叶,是情有可原的,但要注意藏、露之妙。纵观景树,改作效果最大的亮点为主脉伸展右下角的“硬角”,但却被没有精细蟠扎的细枝末节遮挡了;在创作中,丑的东西,可藏;美的东西,要露。若非我本人曾于现场采风,仅凭图片效果,是发现不了这个亮点的。而拍摄景树观赏面图片(盆景标准像),是盆景艺术交流最直观的载体,不能不引起盆景人的重视。

更多精彩,请关注“中国盆景赏石”公众平台!“中国盆景赏石”为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唯一官方微信公众号!


加入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


图片

图片

中国盆景赏石

微信号:zhongpenxie
图片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