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柱荣与创作素材合影
脱盆
换盆,定植
在树桩主干上需要拿弯的位置,用锯子切削一个三角形的口子
固定
继续处理下一个切口
用木方加固关键着力点,用锡箔包贴切口拿弯的位置
完成品“游龙戏水”
广东岭南盆景艺术家,广东省盆景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讲求截干蓄枝、逐级收尖、过渡自然的岭南盆景造型创作,不能简单地像其他省份盆景老师创作松柏类盆景那样,通过删减和蟠扎等方式,一次成形——岭南盆景造型创作之后,还要在漫长的蓄育过程中加以养护、调整,甚至还要根据桩材的生长发展情况,再进行二次、三次、四次……的小幅创作,最后才能达到造型构思的初衷。
(以杂木类树种见长的)岭南盆景现场造型创作表演难以一步到位,也难以将造型设计的效果直观地向观众和读者展现。这是一个困扰岭南盆景人多年的难题。近年来,岭南盆景人通过不懈努力和探索,摸索出钉设假枝托,辅画设计构思图等方式,较有效地解决这个难题——这种方式,逐渐出现在省级和国家级的造型示范表演、考评现场,并越来越多地被行内所接受。
拿弯造曲
黄柱荣老师领队的彭门弟子团队,在这次成功的创作表演中,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可谓天助岭南有罗汉(松)。他们利用罗汉松树种愈伤能力特别强的习性,同时在景树上进行多处的切内角拿弯作业,是安全可行的,也是有成功的经验支撑的。
在本次创作表演中,彭门弟子团队通过换盆重植、拿弯造曲等技术手段,创造性地将直立生长的桩材“硬生生地拗下来”,一次性改作成为(孤峰秃顶)海底捞月式的悬崖盆景,改作效果有截干蓄枝的韵味,与原桩树反差很大,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广大树友也很有启发。
赏析示意图
如图中的红线所示,是为景树的主脉伸展走向,主干跌宕、横展颇有长节与短节交替,硬角与软角交互的韵律感,枝托分布合理,“抱盆”主脉的枝走方向飘逸,配盆相宜,题名贴切,景衬题名,相得益彰。主脉伸展红线所示,右下角位置,为主干与“抱盆”主脉的枝条结合部,这个位置形成一个难得的硬角(锐角),是改作效果最大的亮点。
技击教练告诉我们:肘部,是人体力量最大、最健壮的部位;岭南盆景人也会告诉我们:“踭位(粤语方言,意为肘曲)”是盆景造型中最有力度的曲折变化。
岭南盆景人常说的“踭位”,又称为起踭、打踭、死曲、硬角(有别于“软角”),是指盆景造型中小于或接近九十度的锐角变化,契合当前盆景时尚。盆景作品中,能有几个起踭的曲位,增加转折变化的力度,是当代岭南盆景人孜孜以求的造型效果。
但是,切内角拿弯法的优点是较容易操作,切口吻合,利于生长愈合等;缺点是每一道切口能达到的拿弯角度不大,也很难达到角度硬朗的拿弯效果等。
观摩彭门弟子团队本次造型创作效果,以上的问题依然存在。但创作人员巧妙地利用摄影的透视原理,通过多处、多次、多角度的拿弯作业,组合而成的效果,在景树的最佳观赏面上,达到了一些硬角效果。
还有一个细节值得大家留意:景盆右侧,排列着很多造型创作时从树干上掏出来的楔子,可窥斑见豹。
切割下来的楔子
本次创作表演效果不足之处,就是细枝末节的蟠扎不够精细。岭南盆景人创作时为了景树能够迅速恢复生长,在合适的位置多留一些枝叶,是情有可原的,但要注意藏、露之妙。纵观景树,改作效果最大的亮点为主脉伸展右下角的“硬角”,但却被没有精细蟠扎的细枝末节遮挡了;在创作中,丑的东西,可藏;美的东西,要露。若非我本人曾于现场采风,仅凭图片效果,是发现不了这个亮点的。而拍摄景树观赏面图片(盆景标准像),是盆景艺术交流最直观的载体,不能不引起盆景人的重视。
加入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
中国盆景赏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