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耀东
中国盆景经过与时代共进的长足发展,取得了世界的认可,并且还原了盆景来源于中国的事实。在这几十年里盆景的形态和枝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式各样的盆景让人目不暇接,或许盆景之路将会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有人会说,这不是好好的吗?干嘛说已到了拐点呢!当然,从盆景商品市场角度来看,目前盆景对大部分人群都是惊艳而遥不可及的,但从行业里专业角度或者是从盆景艺术的角度出发,却是过于类同、仿模,慢慢地进入了枯燥期,审美便疲劳了,“创新”二字也属于不新不旧的名词。
近年来,素仁风格的盆景在业界刮起了七级大风,把原有的一些具传统风格的盆景吹得“满地鸡毛”。它不仅门槛不高,成本低廉,成型的时间相对缩短,吸引了大量的追随者。为了给爱好者正确地学习和加深对素仁盆景的了解,我们便从新成长老的文中领略,认识素仁大师。我相信,最不具争议的就是新成长老对素仁的回忆,我们一起来共同探讨,从中吸取素仁盆景的内涵和精粹。“素心禅影”雅集中,新成长老文章里提到“我与素仁大师相识于广州海幢寺,见过几次面,因为生疏,彼此有些客气,并无深交,互相闲谈不过是少年出家学界求法之间的趣事罢了,毕竟交浅言深,时之大忌。所以也不便多做来往,但私下里我感慨他生不逢时,因为岭南僧人身负鼎湖海云两宗之长者,当世并无几人。之后,时事浩浩荡荡,自顾不暇。六二年传来圆寂消息,衣钵法脉竟无传人,难免有圣法没落之感伤”。
素仁(图片来源于“岭南仓“公众号)
新成长老谈素仁
我们要学习、剖析“素仁”盆景,须从他所处的生活情境说起,正如新成长老所描述“素仁”,所处于危难时势,却云淡风轻。
蜜梨 素仁盆景作品
新成长老有二叹,一叹是90年代初我驻锡海幢寺。入目所见满目疮痍,文物古迹遗失海内外,收集历代祖师文辞法语时,存世者十不足一,至于素仁和尚,竟没有一寸关于他的事遗下。二叹“后有居士,知我心意,赠我素仁所值盆栽旧照数帧,虽不睹实物,亦知真意,黄花翠竹,无非般若。只惜戒僧心证之物,竟成俗世案头文玩,树尤如此,人何以堪”。素仁和尚本为戒僧,在乱世时期以玩盆景作为修行或精神追求,未想到竟然成了世俗的“案头文玩”,表达了借物喻人的情感。
红枫 素仁盆景作品
素仁和尚出生于鼎湖一系,之后驻守海幢寺,云海一物之重镇。两脉所传偏重有所不同。鼎湖以戒名重当时,而海幢寺则以诗禅闻名海内。持戒精严的僧人,表现于日常生活,绝非常人印象中的黑板或古怪,而是平和温润,素仁和尚在我印象中可以用"君子如玉"来形容。至于素仁和尚的盆栽,就像海幢寺的禅诗,《法华经》说:"事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理解",功夫都落在诗外,执象而求,其可得乎。
九里香 素仁盆景作品
素仁和尚的盆栽,我觉得首先从鼎湖法脉所传承“戒生定”上去理解,世上所见,每一个众生乃至一棵树,都是现世轮回中的自己,起心动念只有悲悯恻隐,只有众生平等,所以见到和尚的树皆顾盼有情。清代海幢寺僧人无不学诗,盆景可以从诗上去理解。培养雅骨,我所见素仁和尚所植之树,皆清雅有傲骨,与和尚平日温和极不相同。所以寺中僧人培植之树造型风格必然富有诗情画意之韵。
素仁、廖健民、陈德昌、黄锦、莫珉府(从左至右)在“艺菊观赏馆”前合影(图片来源于“岭南仓”公众号)
引“蕅益大师云:流俗知见,不可入道”,大意是:破除对世俗价值的认同,转染成净,直趋心性解脱。唯有超脱流俗,方能于障碍中得菩提道。这说明了在盆景艺术的修行之中,应破除市场价值观,超脱流俗,修树修人,方能到达。
以上对新成长老的引言和感受对我们加深了对素仁盆景的了解,在树木的创作中感受素仁大师的内涵。修树如修人!何为“修”?该修什么?什么该去,什么该留?去多少,留多少?这难道不是人生哲理吗!只有理解了素仁才能学习素仁,才能方寸之间显乾坤。
素仁盆景作品(图片来源于“岭南仓“公众号)
要学习技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习心境、意境。学习素仁盆景的精粹和创作素仁盆景系列是中国盆景文化发展中的一块新领域,或许在其中能找到盆景艺术瓶颈的突破口,“形而上”由此诞生。
岭南盆景是中国盆景的重要组成部分,素仁盆景在岭南地区发展并广泛存在了半个多世纪,作为岭南盆景的一种独有风格,不断地通过实践和理论积累,逐步形成了技法和枝法的体系,名家名作不断涌现。目前需建立完整素仁盆景艺术理论体系,形成以岭南盆景技法为基础的“素仁盆景”,为中国盆景谱写新篇章。
加入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
中国盆景赏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