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潘仲连:盆景艺谭片断(三)
最新动态
潘仲连:盆景艺谭片断(三)
2025-03-195

文:潘仲连

文章来源:《中国盆景赏石》2022-8/9#

潘仲连:盆景艺谭片断(一)

潘仲连:盆景艺谭片断(二)

“峡江帆影”真柏、龟纹石 芮新华藏品
三、水石盆景制作
总的讲,写字要讲章法,画画要讲构图,水石制作同样也有个布局问题。名称不同,原理则一。在讲结构技法之前,要先解决一个创作泉源问题。画论上讲,要“胸有丘壑”,我们从事盆景创作,虽不必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同样也要尽可能“搜集奇峰打草稿”。不然的话,心里一片漆黑,手头就无从表现峰峦丘壑、涧泉江渚之奇。有一位老先生指教我,前人画画,造园叠山,不光是搜集奇峰打草稿,还要“搜集奇云打草稿”。许多名园的造山叠石,如同风起云涌、波涛翻滚,犹如神话中的“群玉山头”“瑶池仙境”,原来那些艺术家们不仅是取材于地,而且借景于天。有一首古诗叫“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的确,夏天雨过天晴的云层是千奇百怪,变幻无穷,差不多大地上的各种地貌无所不有,是任何艺术家的妙笔也搜求不尽的。作者能有这样的心胸,自然思路开阔,左右逢源,可以得之心而应之手,手头可有妙品。大自然是一部百科全书,从来搞艺术创作的,不论是搞音乐的、美术的、文艺的,无不从其中求取知识的乳汁。西泠印社有一处命名为“山川雨露图书室”,说明西湖的四时、朝暮、晴雨景色这本天然画图是我们永远阅览不尽的。元朝四大家之中的巨匠黄公望,往往于大雨滂沱之中披蓑戴笠到野外去体察山川草木在云雾变幻中的隐现明灭,岩壑峰巅之间飞瀑挂泉的倾泻跌宕而为之流连忘返。人或以为痴,他也自号为“大痴”。由于他对自然的体察精深,他的作品一向被视为“神品”。
我们搞盆景创作的,麻雀虽小,但同样绝非“师法自然”不可。只有深入自然、细心体察,才可能掌握大量的腹稿,使思路如春蚕吐丝,源源不绝。遗憾的是我们实在阅历太少了。

“探” 英德石 展金涛作品

水石的选题与选材,可有两种方式,即是信手拈来与胸有成竹。水石制作一般总是先立意,再选石,即所谓“意在笔先”,这样做,大体上也堪称胸有成竹,较易把握。但按图索骥,削足适履,也未为统属佳作。有时无意之间偶得一石,天趣盎然,触景生情,有了创作冲动,率尔而就,反觉浑然天成,别具野趣。此所谓“踏尽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而刻意求工,有时反而弄巧成拙。这两种情况都是有的。但这么说,并不表明可以随便胡来。书画家之所以能够信手拈来,一挥而就,骚人墨客的即兴诗、急就章之所以能成佳作,是由于作者平时已经具备了坚实的基础,其基本功是十分过硬的,才能如东坡说的,做到“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多深入自然,体察入微,才能做到深入浅出,融会贯通。只有掌握了大量的自然景物的典型特征,胸中装有千岩万壑,才能做到心手相应,左右逢源。孤陋寡闻、闭门造车,是碰不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

“山居图”锦石 徐同灵藏品

水石的结构布局中,高远、平远、深远的分类和位置经营中的主次、轻重、远近、呼应、向背、层次、虚实、繁简、明暗、疏密、聚散、藏露、借让,空间的高低起伏,平面岸线的曲折开合以及石种、石色的协调,山脉走向、气势的统一等等,都应适当注意到。但记取这些基本原理,并非要求我们处处非遵循不可。有时拳石小景,不与万里江山争雄,方寸之内,自得天趣,何须这许多繁琐的清规戒律?石附是近镜头,特写镜头,也不能以“咫尺千里”的比例去硬套。有时我们为了强调某一部分异常难得的具有极高观赏价值的特点,宁可舍弃其他次要方面的需要,而对这一部分加以夸张突出之。似乎是比例失调、不符合“丈山、尺树、寸马、豆人”的标准,也在所不惜。这种手法从褒义讲是“浪漫”,从贬义讲是“狂妄”。不论如何,偶然为之,总是可以的。就像“白发三千丈”、“黄河之水天上来”这些名句,人们并不因其夸张而目之为荒诞。它就像书法上的狂草、写意画中的泼墨,反而使人觉得十分酣畅、痛快。所以应当是知法、守法而又不死于法。如若被那些陈规陋习框住了手脚,不能冲破藩篱,就会思想僵化,这就不能发展了。书画界的高手从来是深入浅出,不做古法的奴隶,这才叫“推陈出新”。

 “富春画意” 九龙壁石 朱永康藏品

中国山水画十分讲究皴法。我们搞石头、树木,无从表现笔墨趣味。但皴法原理是不能忽视的。自然界任何一处具体环境中的山势都有其特殊的皴法,决不能张冠李戴。如果随便拿到一块石头,“非其地而强为其地”,其结果必然是非驴非马、不伦不类了。这样,在据题选材时就要审慎挑选石料。各种石料纹理结构有近似国画上某种皴法的特点。譬如表现黄山需选用具有直披麻皴的硬石;表现浙闽山区需选用近似短披麻的石料;表现华山宜斧劈;表现江海礁屿宜用小斧劈或弹窝皴等等。具体如何鉴别运用,需要作者多阅历、多看山水画册去细心体察。牵强附会是不成的。

荔枝虫蛾 齐白石画

潘天寿《露气》 1958 年作 中国美术馆藏

意境问题。水石盆景的一个重要之点就是意境。人们之所以对山水盆景感兴趣,原因就在于通过树木、石峰、山光水色的组合,把欣赏者的想象带到一种理想美的奇异境界。譬如危崖耸立、下临无地、虬枝倒垂、藤萝摇曳;或幽壑窈窕,别有洞天;或峭壁围环,空谷传声;或山根 缭绕,逶迤无尽;或纵裂,似闻瀑声,静中取动;或绿天小景,使人顿生凉意;或幽篁数株,奇石傍依;或疏林潇洒,远山凝黛;或白雪皑皑,江寒林稀;或云山苍苍,风帆点点;或渔村酒家,溪山如画;或极目千里,苍山如海;或万水千山,层峦叠嶂;或山势奔驰,似龙腾虎跃;或两岸连山,难见曦月;或 海滩 礁石,天宇空阔……总之,大自然是万丈长卷,尽可以让我们放纵自己的想象力去驰骋神游,随意从我们所感兴趣的“镜头”中抽取或捕捉某种意境与韵味。我们不必拘泥一格,可随兴之所至,任意挥洒,通过有形的自然风貌的塑造来发抒胸中无形的逸气。如果没有精神的寄意,徒具形式的物质是死的。

“墨染群峰”千层石 朱金山藏品

水石制作,需要解决一个精、粗、繁简如何统一协调的问题。往往不是失之粗陋,就是偏于纤巧繁琐,人工味太多。这都不是上品。从白石、天寿的画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发。在他们笔下,大块泼墨是那么泼辣放肆,挥笔横扫,旁若无人。但精细处却是蛛丝蝉翼,历历可数。这就是“猛张飞粗中有细”,即画论中所谓“拙中藏巧”、“寓巧于拙”。这说明布局中的主从与点面关系处理得好,能使点景之物,格外醒目。如果处处谨小慎微、精雕细刻、寸步不让,好像处处是重点,实际上反而取消了重点。太具体就把想象的余地堵死了,使人感到腻味。为什么模型不算艺术?原因也就在这里。所以我们一定要切记“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这条原理。该粗处要敢于粗,方显气魄;该细处要能够细,对比强烈,才见灵巧。孙过庭书谱上有句话叫“重若崩云,轻如蝉翼”。对我们搞盆景也同样适用的。

“别有洞天”英德石 严龙金藏品

就我们这里山水盆景的现状来看,不论在实践或审美观方面都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探讨,在我们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概念是:山水盆景的正宗似乎是山重水复、内容繁复的那一类水石盆景,而结构简洁的石附之类,相比之下,只不过是陪衬。可能其他地区也有类似情况。这说明我们已经形成热衷于“繁复”的,心理习惯。其实繁琐的东西不一定都是上品,画家们寥寥数笔,一挥而就,倒可能是不可多得的逸品。我建议今后不论水石结构“绿头”配置,配件摆设中都应省去多余之物,力求简洁,做到寓繁于简。本人曾试图在拙作“破土而出”一盆中对此有所探索。

“梦回家山”龟纹石 毛竹作品
日本关于“水石”的概念与我们是截然不同的。他们的“水石”,几乎近似我们的“供石”,似乎过于简洁。中、日“水石”,何者为高?自不必相提并论,应该说是各有各的民族风格,可各从其便。但在不少艺术、学术领域里都表明有这样一种发展趋势和认识规律,这就是先由浅到深,再由博返约。先深入,后浅出。深入是为了浅出。如果钻进去,出不来,就不好了。学术上不少课题,往往在经历了千百年艰辛的研究之后,重新回过头去承认原先被当作“迷信”、“幼稚”而粗暴地加以否定的简单事物的合理性,承认其中具有科学上或哲理上的奥秘所在,从而取得新的认识结论,这种例子不少。这种螺旋形的认识上升过程,不是在倒退,而是在前进。在艺术上,特别在绘画史上,中国山水画,先由不讲比例的简单山水,发展到六朝的青绿山水,再发展到唐宋的工笔院画、界画。在经历了成熟的艺术高峰之后,又出现了元、明、清的追求笔意墨趣的写意文人画。

“渔歌唱晚”英德石 郭少波藏品

西方美术界的发展趋势也说明同一规律,目前欧美的抽象派艺术不以传统势力的贬斥为转移,早已发展成为一股不允忽视的艺术洪流,几有取代文艺复兴时期工整求实画风之势。人们的审美观与艺术情趣也就随着时代的社会思潮而转移。西方人对我国的书法艺术深感兴趣,以为其中富有抽象艺术的趣味,是非凡高超的艺术。由此联想到我们的水石盆景,是否已经定型,不能再加怀疑?我们是否也可以尝试着返回到“简单”中去?回到简洁浑穆中去寻求含蓄朦胧的韵味?我觉得唯有简洁浑穆,才能含蓄。深沉而又清醒悦目,风范高逸。我们一定要摆脱某些传统技法中的“匠气”。事实证明,盆盎之中过多的人工美,偶然一瞥,不无趣味。但看多了,看久了,便觉乏味,可见是不耐看的。唯有山石、树木本身内在的“含蓄美”,那是回味不尽,百看不厌,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两者相比,后者比前者更富有持久的生命力。

“奇峰兀立”英德石 周景龙作品

这个问题是否值得考虑?有待于同好在今后的实践中共同探讨。
“水石”制作的工艺过程,那是比较简单的。任何初学者,只要稍稍实习几次,即可全盘掌握。无非是构思、选材、划线、切割、配搭、粘合、洗刷,如此而已。干涸之后,种上“绿头”即可。有些石块锋芒太露,显得面目狰狞,就必须以敲、凿、锉、擦等手段使之和熟,脱却“火气”。否则,任你布局再巧,也是观赏价值不高的。
水石盆景种“绿头”,一般都避免在夏季进行,因为气温高,蒸发大、易死亡。但在特殊情况下,如属非种不可,亦有一法可保“无恙”。方法是先把准备栽入石穴的木本脱盆,拆散泥头,将盘纡之根理顺,除保住主干基部一小块底土外,余土都可剔除,而后放在水里一浸,立即将全部根系放在兰花泥里粘滚一次,这样可保“绿头”在栽入石穴后其毛细根仍能从土壤中正常吸收水分,而不至于生机停顿,可免枝叶枯萎之虑。事实证明,伏天凡按此法移种于水石的松柏之类全都平安无事,依旧生长健旺的。
“山水清音”钟乳石、真柏 曹克亭藏品

此外,水石必须十分强调清秀明净,不仅制作时要尽量避免残留水泥斑迹,务必洗刷洁净。在日常养护中也要及时洗刷盆内沉积物,经常换水。这样才能山明水秀,相映成趣。如果藏污纳垢,那是谁也不爱看的。

此稿写于1980年
未完待续……
更多精彩,请关注“中国盆景赏石”公众平台!“中国盆景赏石”为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唯一官方微信公众号!


加入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


图片

图片

中国盆景赏石

微信号:zhongpenxie
图片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