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仲连
“探” 英德石 展金涛作品
水石的选题与选材,可有两种方式,即是信手拈来与胸有成竹。水石制作一般总是先立意,再选石,即所谓“意在笔先”,这样做,大体上也堪称胸有成竹,较易把握。但按图索骥,削足适履,也未为统属佳作。有时无意之间偶得一石,天趣盎然,触景生情,有了创作冲动,率尔而就,反觉浑然天成,别具野趣。此所谓“踏尽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而刻意求工,有时反而弄巧成拙。这两种情况都是有的。但这么说,并不表明可以随便胡来。书画家之所以能够信手拈来,一挥而就,骚人墨客的即兴诗、急就章之所以能成佳作,是由于作者平时已经具备了坚实的基础,其基本功是十分过硬的,才能如东坡说的,做到“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多深入自然,体察入微,才能做到深入浅出,融会贯通。只有掌握了大量的自然景物的典型特征,胸中装有千岩万壑,才能做到心手相应,左右逢源。孤陋寡闻、闭门造车,是碰不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
“山居图”锦石 徐同灵藏品
水石的结构布局中,高远、平远、深远的分类和位置经营中的主次、轻重、远近、呼应、向背、层次、虚实、繁简、明暗、疏密、聚散、藏露、借让,空间的高低起伏,平面岸线的曲折开合以及石种、石色的协调,山脉走向、气势的统一等等,都应适当注意到。但记取这些基本原理,并非要求我们处处非遵循不可。有时拳石小景,不与万里江山争雄,方寸之内,自得天趣,何须这许多繁琐的清规戒律?石附是近镜头,特写镜头,也不能以“咫尺千里”的比例去硬套。有时我们为了强调某一部分异常难得的具有极高观赏价值的特点,宁可舍弃其他次要方面的需要,而对这一部分加以夸张突出之。似乎是比例失调、不符合“丈山、尺树、寸马、豆人”的标准,也在所不惜。这种手法从褒义讲是“浪漫”,从贬义讲是“狂妄”。不论如何,偶然为之,总是可以的。就像“白发三千丈”、“黄河之水天上来”这些名句,人们并不因其夸张而目之为荒诞。它就像书法上的狂草、写意画中的泼墨,反而使人觉得十分酣畅、痛快。所以应当是知法、守法而又不死于法。如若被那些陈规陋习框住了手脚,不能冲破藩篱,就会思想僵化,这就不能发展了。书画界的高手从来是深入浅出,不做古法的奴隶,这才叫“推陈出新”。
“富春画意” 九龙壁石 朱永康藏品
中国山水画十分讲究皴法。我们搞石头、树木,无从表现笔墨趣味。但皴法原理是不能忽视的。自然界任何一处具体环境中的山势都有其特殊的皴法,决不能张冠李戴。如果随便拿到一块石头,“非其地而强为其地”,其结果必然是非驴非马、不伦不类了。这样,在据题选材时就要审慎挑选石料。各种石料纹理结构有近似国画上某种皴法的特点。譬如表现黄山需选用具有直披麻皴的硬石;表现浙闽山区需选用近似短披麻的石料;表现华山宜斧劈;表现江海礁屿宜用小斧劈或弹窝皴等等。具体如何鉴别运用,需要作者多阅历、多看山水画册去细心体察。牵强附会是不成的。
荔枝虫蛾 齐白石画
潘天寿《露气》 1958 年作 中国美术馆藏
意境问题。水石盆景的一个重要之点就是意境。人们之所以对山水盆景感兴趣,原因就在于通过树木、石峰、山光水色的组合,把欣赏者的想象带到一种理想美的奇异境界。譬如危崖耸立、下临无地、虬枝倒垂、藤萝摇曳;或幽壑窈窕,别有洞天;或峭壁围环,空谷传声;或山根 缭绕,逶迤无尽;或巉岩纵裂,似闻瀑声,静中取动;或绿天小景,使人顿生凉意;或幽篁数株,奇石傍依;或疏林潇洒,远山凝黛;或白雪皑皑,江寒林稀;或云山苍苍,风帆点点;或渔村酒家,溪山如画;或极目千里,苍山如海;或万水千山,层峦叠嶂;或山势奔驰,似龙腾虎跃;或两岸连山,难见曦月;或 海滩 礁石,天宇空阔……总之,大自然是万丈长卷,尽可以让我们放纵自己的想象力去驰骋神游,随意从我们所感兴趣的“镜头”中抽取或捕捉某种意境与韵味。我们不必拘泥一格,可随兴之所至,任意挥洒,通过有形的自然风貌的塑造来发抒胸中无形的逸气。如果没有精神的寄意,徒具形式的物质是死的。
“墨染群峰”千层石 朱金山藏品
水石制作,需要解决一个精、粗、繁简如何统一协调的问题。往往不是失之粗陋,就是偏于纤巧繁琐,人工味太多。这都不是上品。从白石、天寿的画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发。在他们笔下,大块泼墨是那么泼辣放肆,挥笔横扫,旁若无人。但精细处却是蛛丝蝉翼,历历可数。这就是“猛张飞粗中有细”,即画论中所谓“拙中藏巧”、“寓巧于拙”。这说明布局中的主从与点面关系处理得好,能使点景之物,格外醒目。如果处处谨小慎微、精雕细刻、寸步不让,好像处处是重点,实际上反而取消了重点。太具体就把想象的余地堵死了,使人感到腻味。为什么模型不算艺术?原因也就在这里。所以我们一定要切记“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这条原理。该粗处要敢于粗,方显气魄;该细处要能够细,对比强烈,才见灵巧。孙过庭书谱上有句话叫“重若崩云,轻如蝉翼”。对我们搞盆景也同样适用的。
“别有洞天”英德石 严龙金藏品
就我们这里山水盆景的现状来看,不论在实践或审美观方面都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探讨,在我们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概念是:山水盆景的正宗似乎是山重水复、内容繁复的那一类水石盆景,而结构简洁的石附之类,相比之下,只不过是陪衬。可能其他地区也有类似情况。这说明我们已经形成热衷于“繁复”的,心理习惯。其实繁琐的东西不一定都是上品,画家们寥寥数笔,一挥而就,倒可能是不可多得的逸品。我建议今后不论水石结构“绿头”配置,配件摆设中都应省去多余之物,力求简洁,做到寓繁于简。本人曾试图在拙作“破土而出”一盆中对此有所探索。
“渔歌唱晚”英德石 郭少波藏品
“奇峰兀立”英德石 周景龙作品
此外,水石必须十分强调清秀明净,不仅制作时要尽量避免残留水泥斑迹,务必洗刷洁净。在日常养护中也要及时洗刷盆内沉积物,经常换水。这样才能山明水秀,相映成趣。如果藏污纳垢,那是谁也不爱看的。
加入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
中国盆景赏石